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商朝之前的历史依次是夏朝,而夏朝之前则是传说中的虞朝。夏、商、周三代被儒家尊为中国最古老、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王朝,是儒家心心念念的“三代”。
关于虞朝究竟是否真实存在,史书中记载含糊其辞,难以断言,因此这里可以暂时搁置不谈。但从先秦时期的文献来看,商朝之前,除了夏朝之外,还存在一个维持了大约半个世纪的王朝,然而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却完全没有提及这个王朝。
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历史,立国之初常常面临严重的危机。能够成功度过这段危机的王朝,往往能够持续数百年,反之则短命。例如,秦汉、隋唐都是经历了立国初期的生死考验而延续的。而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夏朝,同样经历了这样的立国危机。
大禹因治水有功,赢得了百姓的拥戴,这为夏启夺取伯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根据当时的禅让制度,大禹去世后原本应将权位禅让给伯益,但夏后氏不肯放权,夏启便篡夺了伯益的位置,彻底改变了“公天下”的制度,转为“家天下”。
展开剩余78%《史记》中关于夏启夺位的描述颇为感人,例如记载道“益之佐禹日浅,天下未洽,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”等,但又提到伯益一直辅助大禹治水,如何会“佐禹日浅”?这明显是儒家对夏启篡位的美化,背后真正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。
因此,夏朝建立之初便面临两大明显的危机:一是断绝了禅让制度,必然引起部分部落的不满,如有扈氏,夏启即对其发动了“甘之战”;二是伯益代表的是东夷部落利益,夏启篡夺了他的地位,自然引发了东夷势力的强烈反弹。
除上述危机之外,夏朝早期还面临着继承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王位继承危机。商朝实行兄终弟及,周朝推行嫡长子继承制,但夏朝初期并无完善的继承规范,极易引发纷争。根据《国语》等先秦文献,夏启时期曾爆发诸子争位,其中最著名的是“武观之乱”,这些内乱无疑动摇了夏朝的统治根基。
夏启去世后,由太康继承王位,表面上看夏朝政局平稳,实则暗流涌动。一方面是内部诸子争位的权力斗争,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对夏后氏不满的势力虎视眈眈。
终于某一天,太康外出打猎时,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发动政变,成功控制了太康并掌握了朝政,这就是史书中所称的“太康失国”或“后羿代夏”。现代考古发掘表明,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年代早于二里头遗址,时间大约处于夏朝早期,其中出土了许多东夷文化的元素,显示东夷部落很可能曾占据过该遗址,因此后羿代夏在考古上具有一定的依据。
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颇为耐人寻味,他提到了“帝太康失国”,却未说明政变的具体肇因及后果,反而迅速跳过,写到“太康崩,弟中康立。中康崩,子帝相立。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”,似乎夏朝王位传承一脉相承,未曾中断。然而既然“太康失国”,为何仍然如此井然有序地传承?这其中的原因,笔者将在最后详细讲述。
后羿夺权后,不问朝政,沉溺于酒色,权力逐渐旁落。此时,一位名叫寒浞的东夷人发动政变,暗杀了后羿,自立为王,开创了新的王朝。
寒浞称王后,展开对夏后氏残余势力的清剿,杀害了夏后相的后代“相”。《左传》记载,夏后相曾迁都至帝丘(今濮阳高城遗址),后来被杀害,但夏后相的孕妻逃出,返回母家有仍氏(位于今山东济宁金乡境内),生下少康。半个多世纪后,少康集合力量组建复国大军,击败寒浞王朝,重新建立夏朝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
由此可见,后羿和寒浞的统治期间,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新的王朝,夏朝政权中断,间隔约半个多世纪。
纵观中国历史,历经五十年灭国后仍能成功复辟的,唯有夏朝一例。与其他经历立国危机的王朝不同,夏朝度过危机的过程显得尤为特殊和离奇。
既然先秦史书明确记载后羿代夏、寒浞代夏导致夏朝中断半个多世纪,且司马迁亦提到“太康失国”,为何他却对后羿、寒浞只字未提?答案很简单,下面两个例子便可一窥端倪。
周懿王去世后,继位者是其叔叔周孝王。先秦文献记载周孝王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,但司马迁却对他轻描淡写,仅提及其继位与去世时间,内容远不及后继者较为昏庸的周夷王丰富。
又如周幽王去世,西周灭亡后,先秦文献称“二王并立”达二十多年,分别支持周平王和周携王。周平王为周幽王嫡长子,周携王则为其兄弟,但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全无提及周携王,仿佛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便顺利继位。
上述周孝王与周携王继位,均未遵守嫡长子继承制,因而被司马迁轻视。这反映了司马迁心中强烈的“正统”观念。后羿和寒浞作为篡位者,显然不被认为是正统君主,真正的正统是太康、中康、夏后相、少康等人。因此,司马迁在书中刻意隐去后羿和寒浞,掩盖了夏朝中断的历史片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耐思徳配资,配资网炒股,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