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无极县的历史,充满了悲剧和仇恨!春秋时期的第一次“灭国”事件,鲁国对于极国的彻底摧毁,真是让人震撼!
公元前721年,春秋历史上首次出现了“灭国”的事件,而这一事件的结局,堪称极其彻底。鲁国摧毁极国的过程,可以说是斩草除根,连极国国君都逃到了河北的无极县,然而在这里他依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,再次遭遇灭顶之灾。鲁国对极国的报复之深,出乎许多人想象,尤其是对于以礼治国的鲁国来说,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残酷一面。对于鲁国的这一举措,我们不得不深思。
当我们提到河北无极县,很多人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的,是无极的门业。无极县的门窗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拥有一席之地,甚至在业内被认为是顶尖之一。然而,对于许多人而言,无极县却似乎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。即使它隶属于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,关于无极县的了解也并不普及,许多人甚至未曾听闻过这个地方的历史。无极县的名字或许早已被时间遗忘,但其历史的悲剧却犹如一记重锤,提醒着我们那段不堪的过往。
展开剩余78%这个故事的起源,实际上与鲁国、与鲁隐公息息相关,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鲁国在春秋时期的另一面。根据《春秋》记载,隐公二年,鲁国的展无骇带领大军攻入了极国。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是在公元前721年秋季,虽然具体时间已不可考,但历史的记载依然让我们看到了鲁国的强大和决绝。
展无骇,原是鲁国公子展的孙子,他的祖父展禽,也就是著名的柳下惠(鲁国贤士)的父亲。展无骇的父亲公子展,正是鲁孝公的儿子,而鲁孝公又是鲁惠公的父亲,因此,展无骇实际上是鲁隐公的侄子。在鲁国的历史中,展氏的名字源自于公子展,且他被认为是展氏的始祖。
春秋时期并没有明确记录展无骇的姓氏,而《公羊传》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贬损,特别是因为他开启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次灭国之举。按春秋的传统,灭国被视为大恶之事,尤其是作为首个“灭国”事件,历史记载对于展无骇的态度显得异常严厉。此外,《谷梁传》指出,春秋不书展无骇姓氏的另一个原因,是因为他所灭的极国与鲁国同为姬姓,属于同族之间的灭国行为。谷梁传还提到,展无骇攻入极国的方式,实际上与莒子攻入向地类似,意味着被灭国的人或国民并不愿接受外来的统治。
展无骇在鲁国担任司空,主管土木和水利事务,但作为司空,他依然能带兵出征。这也说明,古代的官职职能并非固定不变,文武合一是春秋时期贵族的普遍特征。
极国在当时是鲁国的附属国,其疆域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。左传中提到,展无骇进入极国后,立即撤退,而费庈父趁机攻灭了极国。费庈父,是鲁国的一位大夫,曾在隐公元年不听命令,在郎地擅自建城。郎地与极国接壤,这也表明鲁国早已有了消灭极国的计划。左传中有云:“凡胜国曰灭之”,这里的“胜”意味着最终的胜利,费庈父的“胜之”,实际上就是灭国之意。
极国灭亡后,极侯逃亡至燕国。燕国封给了他一块土地,这片土地便是今天的河北无极县。这片土地,也因此被称作“极邑”。然而,鲁国并未止步于此。展无骇再次北上,彻底消灭了极邑,将其更名为“毋极”,意指永远不再有极国的存在。这里有一种说法,认为展无骇的“无”字与“毋”通用,因此才采用了“毋极”这一地名。
从这一系列事件中不难看出,鲁国与极国之间的仇恨已经深深扎根。极国不仅在政治上未能幸免,在文化和精神上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抹杀。极侯能在国灭之后投奔燕国,并得到封地,这一幕后必定不简单。值得注意的是,鲁国、燕国和极国,均为周朝宗室的成员,彼此之间有着相同的姓氏——姬姓。
这个“毋极”名称,一直沿用至唐代。公元697年,唐武则天在“万岁通天二年”时期,将“毋极”改为“无极”,也就是今天的无极县。令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,这个充满仇恨和血腥的名字,在历史的长河中竟然得以保存至今,也许,世人早已忘却了它背后的痛苦与惨烈。
总的来说,鲁国灭极国的这段历史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充满了复杂的政治与历史背景。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,也许永远无法解开其中的全部谜团。至于鲁国的行动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动机,我们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,继续追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。
发布于:天津市耐思徳配资,配资网炒股,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