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汉初三大功臣中,只有韩信是异姓诸侯王。
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后,他面对的是诸侯王陆续造反。
汉五年十二月,临江王驩反。
故临江王驩为项羽,叛汉。令卢绾、刘贾围之,不下。数月而降,杀之洛阳。汉五年七月,燕王臧荼反。
燕王臧荼反,攻下代地。如果仅仅是临江王驩反,站在刘邦的角度会怎么想?
他可能会认为这仅是个人行为,毕竟临江王是项羽旧部,与刘邦集团本就不是一条心。
但仅仅七个月后的燕王臧荼又反,这就不同了,臧荼原为项羽所封的燕王,在楚汉战争后期归顺刘邦,继续被封为燕王。一而再的谋反,会令刘邦把这种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行为,有了这种认识难免会视异姓王为汉帝国的头等威胁。
再说,项羽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前车之鉴,言犹在耳。
展开剩余71%这俩货的反叛,葬送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,还激起了刘邦对异姓王的警惕!
在巨大利益与自身实力面前,所有的约定都是狗屁!注意哈,得有实力,有掀桌的实力,没有实力硬掀,那是找死!
放到现代,虽有合同约束,并有法律撑腰,但当利益足够大且一方有能力承担违约成本时,“单干”或“单飞”仍可能发生。只不过这种行为本质是法律框架内的利益再选择,而非对整个制度的挑战。
因此,刘邦不得不把剔除异姓王提上日程。
换作是你,你会容忍这种可能存在的威胁吗?
其次,从人性方面来考虑。
韩信当过齐王,后来徙为楚王。
再后来,因为一个捕风捉影的罪名被押解回洛阳,虽赦免罪名,但却被降为淮阴侯。
当一个人从一方之主,降到侯的位置,成为朝廷臣子。
当一个人从当初的一人之下,到现在要跟以前的老部下平起平坐。
这种身份的急剧变化,一定会令韩信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。
羞与绛、灌等列。这句话便把他的不甘与心理落差暴露无遗。
站在刘邦或是吕后的角度上,他们会有怎样的担忧呢?
韩信会不会心有不甘,会不会有心理落差,会不会留恋之前的王位,进而想到会不会反叛?
刘邦不会知道,也无法知道,人心隔肚皮。
信知汉王畏恶其能,常称病不朝从。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心存忌惮,所以想学张良一样称病避祸,然而,张良身体不好是众人皆知的事实,而韩信的称病则更多地被视为发泄情绪的外显。
信由此日夜怨望,居常鞅鞅,羞与绛、灌等列。而且,称病归称病,他还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。这是再给其他政治对手递刀子啊!
当韩信请封“假齐王”的时候,刘邦当时正在荥阳被项羽围困,听到这个请求后刘邦非常生气,甚至“欲攻之”。
其实,刘邦对韩信并没有什么好感,他句难听的,他只不过是楚汉之争时的“工具人”。
当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的时候,诸将的反应是:
“亟发兵坑竖子耳。”从上到下,韩信的人际关系都处在一种拧巴的状态,这可能也跟他早年的经历有关。
而这一切都会成为,别人利用的工具。
三人成虎,反不“反”由不得韩信了!
发布于:山东省耐思徳配资,配资网炒股,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