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公重耳在历史上堪称传奇人物,先是为周天子平定叛乱,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。接着,他又成功击败了强大的楚国,确保了晋国的地位。更为精妙的是,他在郑国的布控,暗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,这为后续的局势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如果一切顺利,重耳无疑会在后世获得更高的评价与更广泛的尊重。遗憾的是,重耳未能活得足够长久:他年逾六十才登上晋国的王位,虽然在位的时间并不长,仅仅九年便因病去世。
随着晋文公的去世,他的儿子公子驩继位,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国君,史称晋襄公。关于公子驩的出生时间并无确切记载,但可以推测他继位时年纪尚轻。正因如此,秦穆公开始认为晋国的新君还只是个孩子,秦国可趁机东进,打击晋国,谋取中原霸权。有人劝他说:“晋国新君登基,政局并未大乱,此时东进,时机未必成熟。”然而,秦穆公根本不以为然,他认为公子驩毕竟是个孩子,若连如此年轻的继位者都能让自己胆怯,那秦国岂不是太过软弱了。
展开剩余74%更有甚者,秦穆公还留意到,在当初从郑国撤军时,秦国派驻在郑国的三位将领暗中与他联系,表示若秦国决定出兵,他们愿意为内应。因此,秦穆公决定派出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三位将军,领兵奇袭郑国。对于这些人,熟悉《大秦帝国》的朋友应该有所了解,这三位将军在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,统称为“三帅”。其中,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,百里奚作为秦国历史上的一位名臣,也以其高明的政绩和深厚的军事才能为后世所铭记。西乞术与白乙丙的身世尚有争议,但普遍认为他们是蹇叔的子嗣。百里奚和蹇叔的深厚友情,亦体现了当时秦国精英层的深厚内情。
回到秦穆公的决策,这个决定是否明智呢?从乐观角度来看,确实是一个相当巧妙的机会。晋国的国君去世,郑国国君也刚刚更替,晋国虽然内部有诸多豪门,公子驩的年轻和经验不足无疑为外敌提供了可乘之机。郑国本身虽与秦国不接壤,但在秦国的内应帮助下,再加上“三帅”的出色指挥,奇袭郑国的成功几乎是板上钉钉。
然而从悲观角度来说,这个决定却显得过于冒险。虽然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,但函谷关一线仍然牢牢掌控在晋国手中。即使公子驩的能力不足以应对重重内外挑战,晋国也不会允许秦军轻易穿过函谷关,跨越它的防线。此外,郑国的新国君子兰,虽是晋国人,但他从小在晋国成长,有着深厚的晋国情谊。若秦国从函谷关突破,直接进攻郑国,无疑会让晋国此前的外交和军事布局毁于一旦。因此,百里奚和蹇叔提出反对意见,认为若秦国想要东进,首先必须与晋国交手,切勿绕过晋国去图霸业,否则必定是自取灭亡。
然而,秦穆公依然执意出兵,这一决策令百里奚和蹇叔极为忧虑。两位老臣在军营中痛哭流涕,表达出对国家和自己未来的深深担忧。秦穆公愤怒地质问他们:“我们出征前途光明,你们为何如此悲伤?”蹇叔哽咽道:“我可能永远无法见到我的儿子,而国家也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,面对这种命运,我怎能不悲伤?”尽管如此,秦军依然按计划出发,准备向郑国进军。
当秦军通过函谷关时,晋国果然察觉到了异常。此时,公子驩的行动果然如秦穆公预期般犹豫不决,他本打算允许秦军通过。然而,晋国的元帅先轸却坚定地反对了这一决定,提醒公子驩若不出兵迎战,晋国的尊严将永远受损。公子驩听后顿时醒悟,随即指挥晋军进行反击,最终大获全胜。此时,先轸的果断决定堪称关键,若没有他的坚定立场,晋国恐怕难以打败强大的秦军。
在我看来,这种看法稍显过于简化了。公子驩虽然年幼,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略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老成的国君。晋文公重耳虽是春秋五霸之一,但他执政时的战绩和贡献,实际上远不及他的儿子公子驩。晋襄公公子驩即使在短短七年的执政生涯中,却足以证明其雄才大略。他不仅西征秦国,北伐狄人,南略楚国,东征卫国,且在国内推行改革,重用群臣,形势一度愈发强盛。
公子驩的治国理念和手段,显然展现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深厚的治理经验,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“年幼”的继位者。而且他在与先轸的对话中,展现了类似孙权在三国时期的举棋若定和决策模式:当时孙权需要周瑜和张昭等大臣提议立场,之后才进行最终决策,这正是为了积累威望和为自己的领导提供更多支持。
总的来说,秦穆公的命运可谓多舛。他在与晋国的较量中,多次遭遇挫折。无论是与晋国的夷吾、太子圉的关系,还是与重耳、甚至公子驩的接触,秦国始终未能实现其称霸中原的宏图。最终,尽管经历了一些短暂的胜利,秦国仍无法撼动晋国的强大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耐思徳配资,配资网炒股,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